第二十六章
初筑灵台
一、雾起灵山
道心初现
唐贞观十九年孟夏,信州灵山的晨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结。海拔五百丈的云栖涧口,青石板路被雾岚浸得发亮,如撒了一层碎银。胡昭的月白道袍下摆已沾满露水,衣袂间绣着的七叶莲纹在雾中若隐若现,恍若真有仙草在衣料上生长。他左手捧着半卷《灵枢素问》,书页边缘泛着被岁月浸润的焦黄色——那是二十年前在终南山遇雨时,为护经书而被山火灼伤的痕迹。
“先生可是要进山?”守山的樵夫隔着雾霭唤道,肩上柴担压得扁担吱呀作响,“前日里有猎户见山腰处浮着七彩光晕,莫不是仙人显灵?”
胡昭驻足,望向雾中若隐若现的三十六峰。主峰棋盘峰的轮廓在晨雾中化作青灰色剪影,恰似仙人棋盘悬于天际。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《灵枢素问》卷首的“黄帝内经”四字,忽觉掌心一热,书页间竟飘出几缕细不可察的金粉,融入雾中便化作药草虚影:当归的伞状花序、黄芪的羽状复叶、七叶莲的掌状叶片,在雾中次第绽放。
“正是寻那显灵处。”胡昭唇角微扬,声音像浸了晨露般清润,“劳烦老哥指点,何处可寻背山面水、藏风聚气之地?”
樵夫抬手遥指西侧:“往苍松坞去,那里有块三亩见方的缓坡,前年雷劈出个天然石穴,穴中竟生着从未见过的仙草,叶子泛着蓝光呢!”
雾霭在胡昭前行时自动分开,仿若有灵。行至苍松坞,果见三棵合抱粗的古松呈品字形矗立,树下腐叶层厚达三寸,松针铺就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。坡西有清泉自石缝渗出,汇成尺许宽的溪流,水质清冽如琉璃,溪底卵石竟天然排列成“井”“荥”“输”“经”“合”五穴形状——正是《灵枢》中所述的五输穴图。
“天造地设的医门根基。”胡昭喃喃自语,忽觉怀中《灵枢素问》剧烈震颤,书页无风自动,停在“气穴论”篇,某段文字正泛着荧光:“岐伯曰:‘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,亦以应一岁……’”他顺着文字望去,坡地土壤中竟隐隐浮现出人体经络般的银线,与溪流走向、松针排布暗合。
二、星露筑庐
仙缘启幕
三日后,当第一根松木房梁架起时,山风突然挟来大片流萤。胡昭手持短斧的手悬在半空——那些流萤并非寻常虫豸,每只尾部都拖着细如发丝的光带,光带交织竟成《难经》中的“奇经八脉”图。他心念一动,流萤便自动聚成“医”字,落在即将封顶的茅屋檐角。
“原来在此候我。”胡昭轻笑,将最后一捆茅草铺在屋顶。暮色四合时,三间草堂已初具雏形:正屋深一丈二尺,合十二时辰之数;侧屋宽九尺,应九宫方位;药圃占地三十六坪,暗合灵山三十六峰。他解下腰间水囊准备饮马,却见清泉倒灌而出,在药圃地面凝成三个玉盘般的水潭,潭中分别倒映着太阳、太阴与北斗——正是《黄帝内经》中“三才合一”的具象。
子夜初刻,星象突变。北斗七星突然脱离原位,化作七十九颗流星坠向茅屋,胡昭惊觉这数字暗合人体七十九个关键腧穴。流星落地却未激起尘土,而是化作晶莹露珠嵌入茅草,每颗露珠中都封存着不同的医书片段:《神农本草经》的草木图谱在露珠里舒展叶片,《伤寒论》的药方在露珠中化作小火苗跳动,最中央的北斗主星露珠,竟清晰映出胡昭未来收徒授艺的场景。
“啪嗒”,最大的那颗露珠落在胡昭手背,金光顺着“列缺穴”涌入经络,他眼前倏地浮现出灵山全貌——三十六峰如人体骨骼般支撑天地,溪流是流动的血脉,云雾为呼吸的真气。怀中的《灵枢素问》无风自动,空白处竟浮现出他从未见过的医案:贞观二十一年,信州将有温疫,可用七叶莲配松针煎服;永徽三年,山民会有跌打之伤,需取棋盘峰青石磨粉外敷……
“原来开派之事,早有天定。”胡昭跪地,以松针为笔,蘸取露珠在青石板上写下“灵台”二字,笔落处,石缝中竟长出嫩红的丹参,叶片上清晰印着“悬壶”二字。
三、茅屋为祠
仁心初显
第五日清晨,第一缕阳光穿过古松枝桠,在草堂门楣投下“医”字光斑。胡昭正在药圃分拣新采的七叶莲,忽闻山径传来哭号——一位老妇人被儿子背着踉跄赶来,妇人面色青灰如败叶,喉间发出破风箱般的喘息。
“仙人救命!”年轻人膝盖刚触地便重重磕头,额头在青石板上磕出血痕,“我娘染了山岚瘴气,药石无灵啊!”
胡昭放下手中药草,指尖抚过妇人腕脉:寸口脉沉细如游丝,关脉弦紧如刀锯,正是《灵枢》中记载的“肺痹重症”。他望向药圃,忽见那三汪水潭中的北斗露珠正剧烈颤动,潭水自动漫出,在七叶莲根部聚成微型药鼎形状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腐趣阁【fuquge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大话灵山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