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话灵山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腐趣阁fuquge.com
第二十八章:盛世繁华
一、晨曦诵经
开元十九年春分,灵山在雾霭中舒展腰肢,九十九座宫观如嵌在青罗带上的金箔,次第被晨光唤醒。三清殿的金瓦原是吴越工匠以九炼赤铜铸作,每片瓦当都錾刻着流云纹与二十八宿图,经夜露浸润后,初阳一照便腾起粼粼金浪,仿佛整座殿顶托着熔化的朝阳。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忽然甩动青铜鬃毛,兽瞳中凝着未散的夜色,张口时舌下竟含着小半轮残月,檐角铜铃随吼声荡开,惊起巢居在鸱吻间的白鸽,羽翅掠过金瓦,在广场青砖上投下碎银般的影,正与地面太极图的阴阳鱼眼重合。
殿门前的石狮堪称神工,左首雄狮足下绣球刻着《清静经》全文,右首雌狮怀中幼崽口衔药葫芦,石纹间的青苔在晨光里泛着翡翠光泽,鬃毛里卡着的金箔正是昨夜斋醮时飘落的祝祷符纸。曾有人见暴雨如注时,石狮眼瞳流出清泉,水痕在地面汇成“平安”二字,此刻晨露顺着狮爪滴落,在太极图上溅起细小的虹光。
殿内三清神像在九十九盏琉璃灯下更显庄穆。黄帝冕旒垂落十二串玉珠,每颗都映着殿外翻涌的云海;元始天尊左手托着的混沌球光影变幻,时而显化出灵山全景,峰峦间隐约可见采药道士的身影,时而浮现凡人疾苦,病者的皱眉让神像指尖似有柔光溢出;灵宝天尊手持玉如意,流苏穗子上的小铃铛与殿顶漏下的晨露滴落声相和,竟成天然道乐。
早课的道士们穿着月白霞帔步入广场,鞋尖轻点在刻着八卦的青砖上,每一步都踏在太极鱼眼处,衣袂拂过青铜香炉,带起松烟与檀香的混融气息。首座道长玄玑子轻挥云帚,扫过八卦喷泉中心,水柱应声腾起九丈高,在阳光中裂成七彩霓虹,恰好笼罩在诵经的道士们头顶。他们手持的玉简以灵山竹根制成,表面天然生着云纹,当“道生一”的诵声响起,玉简突然发出共鸣,云纹中浮出金色小楷,正是《道德经》经文,字迹如活物般在玉简上流动,最终汇入喷泉形成的虹光中。玄玑子望向远处紫府峰,晨风里飘来药王殿的药草清苦,混着朝雾,竟让他想起三十年前初入观时,师父带他在峰顶采七叶莲的情景——那时的灵山,便如现在这般,连风里都藏着济世的慈悲。
二、药王殿的求医
穿过种满忍冬与石斛的花径,药王殿的匾额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“神农氏殿”四字为玄宗御笔,金漆历经十年仍鲜亮如昨,笔画间暗藏的药草纹路在晨露中渗出当归香。殿门推开时,上百个药囊如彩色瀑布垂落,青囊里的金银花晒干后仍蜷曲如蝶,红囊中的人参切片泛着琥珀光,紫囊里的夜交藤缠着荧光点点的露珠,最中央的赤锦囊里,三株百年赤芝正舒展菌盖,火焰般的色泽映得殿内红光流转,菌柄上凝结的汁液每隔一刻便滴落一滴,在下方玉盘里敲出清越的响声,竟与殿外山涧的流水声暗合。
殿中青铜药鼎高三丈,鼎身铸着神农尝百草的浮雕,神农氏腰间的药篓里,益母草在鼎足旁抽芽,紫苏顺着鼎耳攀爬,甚至有几簇蒲公英从鼎身纹路里探出头来。鼎中“回生汤”昼夜沸腾,汤色随天象变幻:此刻日上三竿,汤汁正滚着金红,蒸腾的热气里浮现出细小的药魂,似鹿似鹤,绕着鼎身飞翔,偶尔掠过守鼎的怀真道长,便让他腕上七十二节药草编就的手环轻轻颤动,每片叶子都泛出对应的药香——益母草叶颤时是活血的辛香,紫苏叶动时是理气的清芳。
殿外的长队已排到石阶下,百姓们抱着陶罐、背着竹篓,其中有位老汉背着瘫痪的儿子,衣襟上还沾着昨夜赶路的露水。当布衣妇人抱着高烧的幼儿跪下时,怀真道长的道袍已先她一步落在尘埃里,道袍上绣着的药草纹在落地时竟微微发亮,仿佛活过来一般。他从紫囊中取出七叶莲,叶片上的晨露是子时采自北斗峰,每片叶子都对着正北方向生长,叶脉间隐约可见星斗排列的纹路。“莫怕,”他将莲茎放入孩子口中,指尖在膻中穴以太极手法揉按,掌心传来的温热混着莲香渗入孩子体内,“此莲吸聚周天星斗之力,遇真心则灵。”话音未落,孩子眉间的潮红渐渐退去,睫毛上的露珠竟化作莲花形状,跌落时在地面溅起微光,隐约可见神农氏持杖而立,杖头挂着的药篓正轻轻晃动,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百草的妙用。
妇人抬头时,正见殿中神农氏神像的药锄尖上,一滴露珠恰好坠落,在青石板上砸出一圈涟漪。涟漪中浮现出无数画面:有道士冒雨在悬崖采药,脚下打滑却仍紧护怀中的药草;有郎中深夜敲开柴门,背着药箱走进漆黑的村落;有童男童女提着药灯走在雪路上,灯影里映着“悬壶济世”的锦旗——原来这药王殿的每一寸光阴,都浸着济世救人的温热,每一味药草,都承载着千年不变的仁心。
三、丹鼎殿的祈福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闲石人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腐趣阁fuqug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